[24]59国家到底是谁的国家?尽管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·贵公》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,天下之天下也[16]45,但这种论调并不居于主导。
《论语·子罕》中又说: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。简之为言犹练也,大而显者也。
此二字,帛书《五行》分别作罕、轸。比如,梁先生就曾多次发问但既然在孔子那里,‘不隐于亲已被界定为一种公正、正直,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将与‘不隐于亲截然相对的‘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同样赋予‘是非曲直乃至‘明辨是非的含义呢?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?、试问,难道不是《论语》的‘其父攘羊、《孟子》的‘窃负而逃在客观上触及了‘情与‘理的对立和冲突吗?[24]等诸如此类的问题。男女虽然授受不亲,这是礼制原则,可是如果嫂子溺水不救,那就是豺狼,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禽兽。[摘要]:梁涛等学者按自己主观需要,运用有学术争议的出土资料,构造自己想象的学理,错误地解读了亲亲相隐等案例。可与立,未可与权——权在一定意义上,甚至超越了学和道。
[24]见梁涛、顾家宁:《超越立场,回归学理——再谈亲亲相隐及相关问题》,载《学术月刊》2013年第8期,第62页、第67—68页。[11]见饶宗颐:《竹书〈诗序〉小笺》,载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、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编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》,上海书店2002年出版,第228—231页。在孔子那里,只是不成系统的一些幻想。
小康是大同的必经阶段。其目的不可能不是培养绝对服从的人格。只是当今部分儒生又不愿意承认而已。那么强调亲情、互相干涉的结果必然是亲情做不到,互相干涉则乐此不疲。
没有大一统和书同文、车同轨就没有汉族。而儒家既然以孝道为伦理基础,其必然如孟子所言义本于自心。
既亲爱、亲情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所在。墨家的治道才是社会架构的正当底线所在,何须羡慕儒家那些应然高尚、实然不堪的所谓治道? 六、儒学依靠神圣性为支撑笔者所述儒学,只要读过儒家自著经典的都能意识到。刘少奇先生的文章实在得多。或者联想蒙古西征时,用波斯人、阿拉伯人的降兵做攻城前锋。
要实现对社会的操控,弱民之志很是关键。与其看孔子在《儒行》篇装神弄鬼,不如去看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。可见儒家传统的尊重一词,指的位尊、权重。五、儒家的治道可能由于孔子小时候缺乏亲情,缺乏社会关爱。
怂恿秦始皇杀天下术士的正是儒生李斯,即使不承认他是儒家,事实上他就是荀子的学生。与任职7天既不审而杀少正卯一起,表现了孔子对付敌人时秋风式的肃杀和干净利落,杀人不眨眼。
儒家的华夷之辩,将他们视为异类的同时也缔造了汉民族。但孔子又认为如果父母、君父不听从,还是要不违要执行之。
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先亲其亲,后亲臣子,再亲百姓。墨家经典被儒家基本烧光,我们就结合全部古之道术诸子的经典。这种儒家式地上天国,不但符合儒家的等级社会主张,而且迎合了人们希望平等、富足的愿望。可见那些乡绅手里并没有多少强制力。官权既是规则制定者,又是裁判员。秦国传统上就尊《易》,而贬诗书。
先秦孔孟等儒生提及的乐,全部是君王制作来教化百姓的韶武象之类。鲁侯和墨子首先都问:这就是所谓儒服吗?也就是说连周礼在鲁的鲁侯,和走过70多诸侯国的墨子都没有见过儒服。
目的是获得道德神圣性。对外战争不被孔子所主张。
恰好迎合了孔子渴望亲情的心理。那么君王哪里来的东西去养民?哪里来的东西去给百姓分田地?所以儒家必须主张制民之产。
尊重不是顺从和立虚名,而是尊重其自然真实,以之为鉴。原因很简单,只要你主张官方去教化百姓,就是在用君王的脑子去替换百姓自己的脑子。当时的看门人要么是身体残疾。9第二、儒家高调宣扬一种:在王公大人负责管制、分配下的,人人平等亲爱、生活富足的社会理想。
而儒家从一个哭丧起家的学派,最终一统天下主导中国人至今。墨家的主张是要兼爱,不要相亏害。
孔子烧掉华夏的最宝贵财富,只能说是一种没有种的行为,却也不能过于苛责。在这种极端情绪中,还加入了谦下元素。
阶层与阶层相争,收买其中一方做打手即可,另一方也不得不低头。是维持儒家理想社会的必须。
他们的学生李悝、吴起等,在魏国发明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王权制。墨家认为「倚者不可正也」,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。些微的发展苗头,都因为损及儒家、孔子的神圣性而被扼杀了。笔者对他们就抱有最深切的同情。
华夏民族原先以游牧民族为主体,所谓夷人、犬戎、匈奴等等本是华夏民族内的兄弟部落。作为与儒家并列的显学,直到秦末韩非著作中仍然称显荣天下者众的墨家。
最具欺骗性的就是这一连串的高调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因为犯罪被贬去看门。
所以人与人面对相别相争,必须以「兼爱」、「兼取」、「兼以易别」为基础,以「一同天下之义」为基础。现在却变成了儒家天天挂在嘴上的骄傲。
留言0